通讯员 潘迅 唐劲呼 郑红霞
7月初,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博科技服务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笑、研究生辅导员郑红霞等带领下,奔赴娄底市冷水江市,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乡村的多维度实践服务活动。服务团成员们深入禾青镇、金竹山镇等乡村一线,充分发挥土木工程专业优势,围绕地质灾害防治、房屋安全检测、能源结构转型、桥梁安全评估及水资源保护等关键领域,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动能。
在禾青镇炉竹村,道路边坡组的师生们在关蕾蕾老师带领下,通过细致的入户走访、现场勘探,并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、全站仪测量、地质罗盘定向等科技手段,对村内边坡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测。他们精准识别了因切坡建房和雨季影响导致的局部滑坡、塌陷风险,特别是对雷打鸡区域临江公路塌陷进行了科学分析,指出其砂土粘土质地基遇水湿化导致失稳的成因,为后续治理提供了关键依据。
房屋安全检测组则在刘涛老师的指导下,对禾青镇的三类重点房屋展开系统性排查。在资氮、里福社区,团队关注因功能变更(如住宅改商铺)带来的结构荷载变化问题,运用裂缝观测仪等设备量化分析隐患。深入铜钟村高海拔区域,他们利用激光测距仪对依陡坡而建的自建房进行测绘和风险评估,预警强降雨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。同时,团队还对禾青村的传统民居与祠堂进行了科学检测,评估木结构虫蛀侵蚀和传统建材状况,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聚焦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能源组行程密集,先后走访了大唐华银金竹山火电厂、锡矿山光伏电站、浪石滩水电站及新华能源等企业。在光伏站,他们使用热成像仪监测设备运行效率,并为办公楼建筑节能潜力提供优化建议;在新华能源,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,就电池性能管理、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等前沿问题与企业深入交流,提出多项建设性方案。此外,团队还深入禾青镇城乡各处,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百余份一手数据,了解居民能源使用习惯,并积极普及新能源知识与节能技巧。
桥梁组于7月5日清晨出发,在金竹山镇展开工作。团队首先对承载地方文化记忆的柳溪风雨桥、麻溪风雨桥进行了细致的形制记录与现状评估。下午,他们顶着酷暑,运用超声波探测仪、混凝土回弹仪、水准仪等专业设备,对义方二桥、义方三桥以及桥头村无名小桥等日常交通要道进行系统检测与评估,详细记录各类病害信息,精准恢复桥梁结构参数,为这些“毛细血管”桥梁的安全维护管理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。
水资源组的活动同样深入且丰富。团队系统考察了冷水江市骏马集中水厂的现代化净水工艺流程,记录了关键水质指标。在金竹水厂,他们对厂方创新的生态养鱼系统——“小鱼哨兵”水质生物监测模式进行了重点调研,并收集了详实的水质数据用于评估。团队深入苗田村,开展“保护水资源,共建生态家园”主题宣传活动,通过张贴海报、入户访谈了解村民用水习惯与环保意识,并对村内百年古井进行了现场水质快检,其良好的水质和清澈见底、小鱼成群的生态景象,成为乡村优质水源保护的生动例证。
此次冷水江之行,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博科技服务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号召。各小组紧密协作,将前沿科技与专业知识带进田间地头、工厂水站,精准“把脉”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,从边坡稳固、房屋安全、能源转型、桥梁可靠到水源洁净,为冷水江市的乡村安全治理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科技支撑与解决方案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学子的专业素养、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。
组稿:杨湛
责编:刘双昀
来源:湖南法治报